炎炎夏日,各种防晒“神器”随处可见。严格防晒的同时,我们也阻隔了大自然赐予的最珍贵礼物——维生素D。
这种被称为“阳光维生素”的物质,不仅是骨骼健康的守护者,还是贯穿人体多个系统的关键调节因子。
现代医学研究认为,维生素D缺乏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的“隐性饥饿”,与数十种慢性疾病密切相关。
那么,维生素D究竟该怎么补?
七成老年人缺乏维生素D
维生素D本质上属于类固醇激素家族,在自然界中存在两种主要形式——植物来源的D2和动物来源的D3。
人体约90%的维生素D都源于阳光照射,当阳光中的中波紫外线(UVB)照射皮肤时,会与表皮层发生光化学反应,转化为维生素D3前体,再经过体内的肝肾代谢转化为活性形式。紫外线的强度、季节的变化、地理位置等都会显著影响维生素D的合成效率。
都市人的常见生活方式——朝九晚五在办公室工作、过度防晒、缺乏户外运动等,都大大减少了接触阳光的机会。
据统计,中国约有1/5的成年人存在维生素D缺乏问题,而老年人维生素D的缺乏率更是高达70%。
在食物来源方面,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相对有限,主要包括深海鱼类、动物肝脏、蛋黄等动物性食品,以及晒干的香菇等植物性食品。
防住阳光,也防住了维生素
维生素D的作用意想不到
维生素D堪称维持人体健康的“多面手”,其作用远超许多人的认知。
在骨骼肌肉系统方面,它能显著提高钙的吸收率,增强骨骼矿化程度,改善肌力和增加肌量。
在免疫调节方面,它具有独特的双向调节作用。研究表明,当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(维生素D在体内的主要储存形式)低于20ng/ml时,呼吸道感染的风险会增加40%至60%,且维生素D缺乏患者转为重症的风险显著增高。维持充足的维生素D水平则能使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率下降22%。
在代谢调节方面,它能有效改善胰岛素抵抗,减轻炎症状态,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大于50ng/ml的人,患上糖尿病的风险会降低18.1%。
维生素D能够调节血管张力,降低血压,改善心肌收缩功能,对心血管起到保护作用。此外,它还能缓解慢性肾病的发展。
维生素D受体遍布大脑的各个区域,适量补充维生素D可使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率降低40%,同时还能显著改善情绪障碍,降低抑郁症的患病率。
研究发现,维生素D水平较高的人患乳腺癌、结直肠癌、肝癌、膀胱癌和肺癌等癌症的风险相对较低。
日常食物中的维生素D来源
这样补,才不是“智商税”
补充维生素D的最佳方式是与阳光亲密接触,但需要掌握科学的方法。
一要直接暴露皮肤,隔着玻璃、涂抹防晒霜、穿着防晒衣或打伞都会阻隔90%以上的UVB。
二要控制时长,建议每天20到30分钟为适宜,冬季可适当延长,夏季可缩短。
三要避免在正午进行长时间的暴晒,特别是当前流行的“三伏天晒背”需谨慎,因为有可能会导致皮肤大片红斑,甚至出现水疱,以及中暑的症状。光敏性皮炎、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患者更应避免日晒。
对于日晒和食物摄入不足的人群,口服补充维生素D是有效的选择。根据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的建议,不同年龄段的推荐剂量有所不同:
婴幼儿每天补充400IU,儿童和成人每天补充600IU,老年人每天补充800IU。对于已出现维生素D缺乏症状者,每天可补充1000至2000IU,但不宜超过4000IU。
最近,美国内分泌协会的一份最新指南引起了一些网友的关注。由于美国的不少食品,比如牛奶中都含有强化维生素D,美国内分泌协会只建议四种人群常规补充维生素D:儿童和青少年、孕妇、75岁以上老年人、糖尿病前期人群。
有些健康类博主就此提出:除了上述这四类人,其他人补充维生素D都是“智商税”,而且不推荐常规检测维生素D,并推翻了既往的维生素D理想值。
笔者认为,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与西方人有所不同,以下几类人群需要筛查维生素D水平,并进行精准补充:
儿童和青少年。适量的维生素D能预防佝偻病,降低呼吸道感染。
孕妇。适量的维生素D有助于降低早产、胎儿宫内发育迟缓的概率。
肥胖人群。维生素D易被脂肪组织“困住”,因此肥胖的人相对更容易缺乏维生素D。
老年人。皮肤老化会导致合成维生素D的能力下降。
慢性病患者。糖尿病、慢性肝病、慢性肾病、胃肠道吸收功能障碍、甲状腺疾病等会导致维生素D吸收和代谢异常。
长期服用某些药物的人群。抗癫痫的药物、抗惊厥的药物、糖皮质激素、减肥药等都会影响维生素D的吸收。
长期居家或在室内上班的人群。不能接触到足够的阳光,容易导致维生素D缺乏。
上述人群在服用维生素D期间,可定期检测25羟基维生素D,至于数值达到多少是最理想的,要因人而异。而且不能只看维生素D水平,而忽略血钙、血磷和尿钙水平,应由医生进行综合评估、动态调节。
(作者为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骨松门诊主任医师、健康促进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线上配资公司,上海医学会科普分会副主任委员)
诺亚创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